52中文网 > 签到诸天从四合院开始 > 第115章 乱世出豪杰
第115章 乱世出豪杰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神级影视大穿越、汉化大师、逆行诸天万界、我一个人砍翻末世、蜀山道主、我的分身帝国、从同福开始、无耻术士
52中文网 www.52zw.net,最快更新签到诸天从四合院开始最新章节!
“在下滋水白嘉轩,见过兄台。”李明浩愣了下方才出声问候。
“在下三原于伯循,敢问这位兄台也是来入学的?”对面的年轻人同样回礼,顺便报上自己的名字。
这回可是巧了,一进来就遇到大佬,于伯循字诱人,这名字听着好像挺陌生,但于右任就如雷贯耳了,再过些年他便会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在他的百度百科资料里,列着一大堆头衔: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果党元老…..
一想到这些,李明浩就越发热切起来,“原来是于兄,早就听朱先生说过三原出了位了不起的秀才,今后既然同在书院求学,一定要多加亲近。”
“可是滋水朱先生?我也是久仰大名,日后若是有暇,还望嘉轩兄能带我去拜会!”于伯循听到朱先生的名号也是眼前一亮。
“一定一定!”李明浩还想多聊一会儿,可惜刘先生还在里面等着,只能先行告辞,“不好让师长多等,小弟就先进去了,稍后再和兄长聊。”
“不急不急,我在此等候便是!”没想到于伯循也是一样的热情,干脆就在外面等着了。
进到书房内,只见一名四十多岁、面相清癯的中年人坐在那里,李明浩恭恭敬敬地行礼,报上自己的名字,双手把朱先生的信递过去。
刘古愚接过信看完点点头,“哎,我再三邀请朱贤弟前来关中书院讲学,可惜贤弟就是放不下白鹿书院。”
有了朱先生的面子,入学自然不成问题,刘古愚当即就把李明浩收下了,然后简单地问了他几个学业上的问题。
李明浩一边作答,一边想着朱先生对刘古愚的介绍,刘古愚幼年丧亲,家境贫寒,白天卖饼,夜间为人推磨,如此艰难依旧苦读不辍。
最终学有所成,除通晓经史之外,还通音韵,知天文、懂数理,是如今关中甚至西北负有盛名的大学者。
他二十二岁中秀才,三十二中举,去京城参加一次会试未中后便返回家乡,一边研究学问、一边教书育人、
刘古愚曾经教了个了不得的学生叫李岳瑞,此人于十来年前高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如今已是总理衙门章京,颇受光绪重用。
朱先生不知道的是,这位李岳瑞和康梁联系密切,几年后,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康梁的主张才能直达天听。
“朱贤弟后继有人啊!今天先到这里吧,你先下去安顿好,明日就开始上课!”后面还有人等着,刘古愚也不好多聊,问了几句就让李明浩出去了。
出来后,于伯循还在外面等着,一见他出来便热情地迎上来,“走,咱们先一起安顿,最好能住同一间宿舍。”
俩人跟着书院杂工前去办手续,路上白秉德也和于伯循的父亲聊了起来,于伯循的父亲于新三在四川岳池县经商,开了二十年当铺。
听到这儿李明浩有点明白于右任开办复旦大学的钱是哪儿来的了,当铺这可是暴利买卖,二十年攒下来,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办完手续,在宿舍安顿好,两家人去外面吃了顿饭,吃完白秉德和于新三把他俩送回书院便先行离开。
回到书院,李明浩和于伯循秉烛夜谈,言语之间能听出于伯循对如今时局颇为不满,不过由于年纪阅历的缘故,看问题相对较浅。
于伯循原本以为李明浩不像自己走过这么多地方,见识肯定比不上自己,然而聊起来才发现,这位舍友胸中自有丘壑,不能等闲视之。
李明浩趁机把那几本旅洋笔记借给他开眼界,于伯循也是刚来西安城,还没去外面的书店看过,于伯循果然如获至宝,连夜读了起来。
其后几天,李明浩一边适应关中书院的生活,一边留意书院里有那些自己依稀听过的历史名人。
经过几天的摸索,还真被他找出来几个,比如当下以算学闻名全校的蒲城人李仪祉,这位日后成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先驱。
不光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水利人才,还倡导和修建了陕西的泾惠渠等水利工程,树立起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使陕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治黄导淮、整治运河,贡献卓著,被誉为一代水圣。
还在书院外认识了日后著名报人张季鸾,这两位和于右任并称陕西三杰。
又通过李仪祉结识了他的同乡井勿幕,这位是日后同盟会陕西支部长,辛亥后带人在陕西起事。
可惜英年早逝,三十一岁便被人阴谋杀害,后来陕西军民为怀念井勿幕,便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就是今天的小南门。
李明浩在后世去西安玩的时候,这附近已经成了著名的酒吧街,他也没少在这儿泡妹子,只是那时候完全没想过,竟然会和勿幕门的主人认识。
穿越到这个世界后,在白鹿原待了这么长时间,也没结识啥历史名人,结果一到西安城,这才几天功夫,就认识了几位赫赫有名的人才。
李明浩觉得,以他们的性格、能力,在腐朽的满清恐怕很难冒出头来,然而有句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眼瞅着满清已经摇摇欲坠,这几位就好比锥处囊中,就等着合适的时机脱颖而出了。
这几位英雄所选的道路也有所不同,井勿幕一心革命、于伯循先闹革命后办教育、张季鸾专注报业、李仪祉投身水利,都各自做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那么,我到底该做点什么呢?之前一直努力跳出白鹿原,现在终于得偿所愿,李明浩也该仔细考虑一番自己的计划了,先前大方向虽然定了,但好多细节都还没有补充,现在时候进行完善了。
当然,为了行事方便,举人的功名最好尽早拿到。
“在下滋水白嘉轩,见过兄台。”李明浩愣了下方才出声问候。
“在下三原于伯循,敢问这位兄台也是来入学的?”对面的年轻人同样回礼,顺便报上自己的名字。
这回可是巧了,一进来就遇到大佬,于伯循字诱人,这名字听着好像挺陌生,但于右任就如雷贯耳了,再过些年他便会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在他的百度百科资料里,列着一大堆头衔: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果党元老…..
一想到这些,李明浩就越发热切起来,“原来是于兄,早就听朱先生说过三原出了位了不起的秀才,今后既然同在书院求学,一定要多加亲近。”
“可是滋水朱先生?我也是久仰大名,日后若是有暇,还望嘉轩兄能带我去拜会!”于伯循听到朱先生的名号也是眼前一亮。
“一定一定!”李明浩还想多聊一会儿,可惜刘先生还在里面等着,只能先行告辞,“不好让师长多等,小弟就先进去了,稍后再和兄长聊。”
“不急不急,我在此等候便是!”没想到于伯循也是一样的热情,干脆就在外面等着了。
进到书房内,只见一名四十多岁、面相清癯的中年人坐在那里,李明浩恭恭敬敬地行礼,报上自己的名字,双手把朱先生的信递过去。
刘古愚接过信看完点点头,“哎,我再三邀请朱贤弟前来关中书院讲学,可惜贤弟就是放不下白鹿书院。”
有了朱先生的面子,入学自然不成问题,刘古愚当即就把李明浩收下了,然后简单地问了他几个学业上的问题。
李明浩一边作答,一边想着朱先生对刘古愚的介绍,刘古愚幼年丧亲,家境贫寒,白天卖饼,夜间为人推磨,如此艰难依旧苦读不辍。
最终学有所成,除通晓经史之外,还通音韵,知天文、懂数理,是如今关中甚至西北负有盛名的大学者。
他二十二岁中秀才,三十二中举,去京城参加一次会试未中后便返回家乡,一边研究学问、一边教书育人、
刘古愚曾经教了个了不得的学生叫李岳瑞,此人于十来年前高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如今已是总理衙门章京,颇受光绪重用。
朱先生不知道的是,这位李岳瑞和康梁联系密切,几年后,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康梁的主张才能直达天听。
“朱贤弟后继有人啊!今天先到这里吧,你先下去安顿好,明日就开始上课!”后面还有人等着,刘古愚也不好多聊,问了几句就让李明浩出去了。
出来后,于伯循还在外面等着,一见他出来便热情地迎上来,“走,咱们先一起安顿,最好能住同一间宿舍。”
俩人跟着书院杂工前去办手续,路上白秉德也和于伯循的父亲聊了起来,于伯循的父亲于新三在四川岳池县经商,开了二十年当铺。
听到这儿李明浩有点明白于右任开办复旦大学的钱是哪儿来的了,当铺这可是暴利买卖,二十年攒下来,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办完手续,在宿舍安顿好,两家人去外面吃了顿饭,吃完白秉德和于新三把他俩送回书院便先行离开。
回到书院,李明浩和于伯循秉烛夜谈,言语之间能听出于伯循对如今时局颇为不满,不过由于年纪阅历的缘故,看问题相对较浅。
于伯循原本以为李明浩不像自己走过这么多地方,见识肯定比不上自己,然而聊起来才发现,这位舍友胸中自有丘壑,不能等闲视之。
李明浩趁机把那几本旅洋笔记借给他开眼界,于伯循也是刚来西安城,还没去外面的书店看过,于伯循果然如获至宝,连夜读了起来。
其后几天,李明浩一边适应关中书院的生活,一边留意书院里有那些自己依稀听过的历史名人。
经过几天的摸索,还真被他找出来几个,比如当下以算学闻名全校的蒲城人李仪祉,这位日后成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先驱。
不光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水利人才,还倡导和修建了陕西的泾惠渠等水利工程,树立起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使陕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治黄导淮、整治运河,贡献卓著,被誉为一代水圣。
还在书院外认识了日后著名报人张季鸾,这两位和于右任并称陕西三杰。
又通过李仪祉结识了他的同乡井勿幕,这位是日后同盟会陕西支部长,辛亥后带人在陕西起事。
可惜英年早逝,三十一岁便被人阴谋杀害,后来陕西军民为怀念井勿幕,便在街南端城墙上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就是今天的小南门。
李明浩在后世去西安玩的时候,这附近已经成了著名的酒吧街,他也没少在这儿泡妹子,只是那时候完全没想过,竟然会和勿幕门的主人认识。
穿越到这个世界后,在白鹿原待了这么长时间,也没结识啥历史名人,结果一到西安城,这才几天功夫,就认识了几位赫赫有名的人才。
李明浩觉得,以他们的性格、能力,在腐朽的满清恐怕很难冒出头来,然而有句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眼瞅着满清已经摇摇欲坠,这几位就好比锥处囊中,就等着合适的时机脱颖而出了。
这几位英雄所选的道路也有所不同,井勿幕一心革命、于伯循先闹革命后办教育、张季鸾专注报业、李仪祉投身水利,都各自做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那么,我到底该做点什么呢?之前一直努力跳出白鹿原,现在终于得偿所愿,李明浩也该仔细考虑一番自己的计划了,先前大方向虽然定了,但好多细节都还没有补充,现在时候进行完善了。
当然,为了行事方便,举人的功名最好尽早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