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西洋银行助推下的房市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52中文网 www.52zw.net,最快更新房地产商最新章节!
外国银行对上海外国房地产商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据日本东亚研究所调查,民国5年英国房地产商8家,资本金额为645万美元,向外国银行透支金额为15万美元,占资本额的59%,而存款余额为59万美元,占资本额1.6%;美国房地产商家,资本金额1415.6万美元,透支金额170.7万美元,占资本额89.7%,存款余额为160.4万美元,占资本额的11.%,它们在外国银行的透支数均大大超过存款余额。
外国金融业不仅用房地产抵押放款来支持外国房地产商的发展,有的银行本身就是房地产公司的大股东或大债权人。民国1年汇丰银行占有英商业广地产公司股权6.1%,成为业广的大股东。中国营业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就是华洋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建业地产公司与万国储蓄会是母与子的关系,万国是中国建业公司的大股东,占有1/的股权,其余大部分股权亦由万国的董事或股东所掌握。义品地产公司的投资人大多数为法、比金融集团,其主要出资人为比国企业公司、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巴黎合众银行等。普益地产公司发行的400多万银两的公司债,万国储蓄会一家即占有100余万两,占总数.9%,汇丰银行也占有9.65%。
此外,外国金融业还直接投资房地产。根据日本东亚研究所调查资料,民国7年外国银行在华不动产投资为00余万美元,其中在上海的为800余万美元。
旧上海几家主要的外国房地产商,它们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大多来自贩卖鸦片、军火、纱布等。后来为了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务,就采取新的集资和融资方式。
利用金融资本。房地产可向银行钱庄作抵押借款,是旧上海房地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旧上海用房地产作抵押借款的种类有:空地押款、地上权押款、造屋押款、房地押款等等。房地产经营者购进房地产,可随即押出,再以押得之款,续购他产,如此循环,以少数资金作巨额之买卖,利益丰厚。
除了上海人自身居住需求外,推动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是工商金融业等企业投资房地产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大公司,不在房地产市场里分一杯羹、切一块蛋糕的。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投入巨资从事房地产业,更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房价的持续走高。
许多企业家认识到,在旧中国社会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房地产业是最好的保值、升值手段,而作为自己的一种副业经营,银行、公司通过房地产业的运作,也会大有斩获,多了一条生财之道,这样的话,他们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除了房地产作为生产或经营所需外,建造、购置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可以打造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取得良好的商业信誉,正因如此,稍有实力的银行、公司,都以拥有自己的大楼为荣。
191年,由上海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组建的“四行储蓄会”,规划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大楼,定名国际饭店,借以树立自身的形象,在气势上压倒外资银行,以便吸引上海更多的储户前往四行存款。这四家银行号称“北四行”,与“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齐名,是近代中国最有实力的民营银行。194年1月1日,国际饭店惊世亮相,被誉之为“东半球之杰作”、“巍峨雄伟汇现代建筑之精华”,所有房间均被各大洋行、公司以重金租订,只保留底楼作为银行的营业大堂。在营业大堂的地下室,则是银行的金库,安装有大小保险箱400只,库房大门重达吨,厚达4寸,真有固若金汤之感。国际饭店的揭幕,极大地提升了四行的形象,为四行带来了充足的人气和高涨的营业额,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银行业涉足房地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此后50年间,国际饭店一直作为远东第一高楼,傲视上海滩,“北四行”借此蒸蒸日上,自不在话下。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贸易日见发达,外国银行也陆续来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率先在上海设立代理处,这是在上海设立的第一家外商银行。当时,中国除旧式票号、钱庄外,还没有自己的银行。
从道光二十七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止,在这10年之间,共有英、法、德、俄、日、美、比、荷、意、挪等10个国家的6家外商银行先后在沪设立机构。这些在沪外商银行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其兴衰、荣枯迭有变化。
从道光二十七年英商丽如银行在沪设立机构起,到同治四年(1865年)英商汇丰银行在沪设立分行止,共有11家外商银行在沪设立机构。它们是:丽如银行(1847)、汇隆银行(1854)、阿加剌银行(1854)、有利银行(1854)、麦加利银行(1858)、汇川银行(1861)、法兰西银行(1860)、利升银行(1864)、利华银行(1864)、利生银行(1864)、汇丰银行(1865)。
最早在上海设立机构的丽如银行,它的前身是英国和印度合资的西印度银行,道光二十二年出现在印度孟买,道光二十五年西印度银行的总行迁到英国伦敦,更名为OrientalBank,并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最先闯入中国的外商银行,道光二十七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以后改为分行,中文名称为丽如银行。据《徐愚斋自叙年谱》“上海杂记”内篇称:“上海首创之银行谓丽如银行,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交易生理,唯一、两年前已成立矣。”
继丽如银行进入上海后,在19世纪50年代又有4家外商银行在上海设立机构。其一是汇隆银行,咸丰元年(1851年)成立于印度孟买(后总行移伦敦),同年在广州成立分行,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代理处;其二为阿加剌银行,英印合营银行之一,道光十三年成立于印度,后总行迁至伦敦,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分行;其三为有利银行,它的前身之一为印度·伦敦·中国商业银行,成立于咸丰三年,总行在印度孟买,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代理处,咸丰七年,印度·伦敦·中国商业银行与亚细亚特许银行(总行设在伦敦)合并改组为有利银行,总行设在伦敦,咸丰十年原上海代理处改为分行;其四为麦加利银行,总行设在伦敦,咸丰八年7月在上海设立分行。据麦加利银行的发起书称,其发起的目的,在于扩充“银行正当业务,以适应澳洲殖民地、英属印度、中国和希腊与小亚细亚以东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贸易需要。”(未完待续)
外国银行对上海外国房地产商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据日本东亚研究所调查,民国5年英国房地产商8家,资本金额为645万美元,向外国银行透支金额为15万美元,占资本额的59%,而存款余额为59万美元,占资本额1.6%;美国房地产商家,资本金额1415.6万美元,透支金额170.7万美元,占资本额89.7%,存款余额为160.4万美元,占资本额的11.%,它们在外国银行的透支数均大大超过存款余额。
外国金融业不仅用房地产抵押放款来支持外国房地产商的发展,有的银行本身就是房地产公司的大股东或大债权人。民国1年汇丰银行占有英商业广地产公司股权6.1%,成为业广的大股东。中国营业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就是华洋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建业地产公司与万国储蓄会是母与子的关系,万国是中国建业公司的大股东,占有1/的股权,其余大部分股权亦由万国的董事或股东所掌握。义品地产公司的投资人大多数为法、比金融集团,其主要出资人为比国企业公司、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巴黎合众银行等。普益地产公司发行的400多万银两的公司债,万国储蓄会一家即占有100余万两,占总数.9%,汇丰银行也占有9.65%。
此外,外国金融业还直接投资房地产。根据日本东亚研究所调查资料,民国7年外国银行在华不动产投资为00余万美元,其中在上海的为800余万美元。
旧上海几家主要的外国房地产商,它们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大多来自贩卖鸦片、军火、纱布等。后来为了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务,就采取新的集资和融资方式。
利用金融资本。房地产可向银行钱庄作抵押借款,是旧上海房地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旧上海用房地产作抵押借款的种类有:空地押款、地上权押款、造屋押款、房地押款等等。房地产经营者购进房地产,可随即押出,再以押得之款,续购他产,如此循环,以少数资金作巨额之买卖,利益丰厚。
除了上海人自身居住需求外,推动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是工商金融业等企业投资房地产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大公司,不在房地产市场里分一杯羹、切一块蛋糕的。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投入巨资从事房地产业,更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房价的持续走高。
许多企业家认识到,在旧中国社会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房地产业是最好的保值、升值手段,而作为自己的一种副业经营,银行、公司通过房地产业的运作,也会大有斩获,多了一条生财之道,这样的话,他们何乐而不为呢?何况,除了房地产作为生产或经营所需外,建造、购置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手段,可以打造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取得良好的商业信誉,正因如此,稍有实力的银行、公司,都以拥有自己的大楼为荣。
191年,由上海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组建的“四行储蓄会”,规划建造一幢远东最高的大楼,定名国际饭店,借以树立自身的形象,在气势上压倒外资银行,以便吸引上海更多的储户前往四行存款。这四家银行号称“北四行”,与“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齐名,是近代中国最有实力的民营银行。194年1月1日,国际饭店惊世亮相,被誉之为“东半球之杰作”、“巍峨雄伟汇现代建筑之精华”,所有房间均被各大洋行、公司以重金租订,只保留底楼作为银行的营业大堂。在营业大堂的地下室,则是银行的金库,安装有大小保险箱400只,库房大门重达吨,厚达4寸,真有固若金汤之感。国际饭店的揭幕,极大地提升了四行的形象,为四行带来了充足的人气和高涨的营业额,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银行业涉足房地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
此后50年间,国际饭店一直作为远东第一高楼,傲视上海滩,“北四行”借此蒸蒸日上,自不在话下。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对外贸易日见发达,外国银行也陆续来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率先在上海设立代理处,这是在上海设立的第一家外商银行。当时,中国除旧式票号、钱庄外,还没有自己的银行。
从道光二十七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为止,在这10年之间,共有英、法、德、俄、日、美、比、荷、意、挪等10个国家的6家外商银行先后在沪设立机构。这些在沪外商银行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其兴衰、荣枯迭有变化。
从道光二十七年英商丽如银行在沪设立机构起,到同治四年(1865年)英商汇丰银行在沪设立分行止,共有11家外商银行在沪设立机构。它们是:丽如银行(1847)、汇隆银行(1854)、阿加剌银行(1854)、有利银行(1854)、麦加利银行(1858)、汇川银行(1861)、法兰西银行(1860)、利升银行(1864)、利华银行(1864)、利生银行(1864)、汇丰银行(1865)。
最早在上海设立机构的丽如银行,它的前身是英国和印度合资的西印度银行,道光二十二年出现在印度孟买,道光二十五年西印度银行的总行迁到英国伦敦,更名为OrientalBank,并在香港和广州设立分支机构,成为最先闯入中国的外商银行,道光二十七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以后改为分行,中文名称为丽如银行。据《徐愚斋自叙年谱》“上海杂记”内篇称:“上海首创之银行谓丽如银行,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交易生理,唯一、两年前已成立矣。”
继丽如银行进入上海后,在19世纪50年代又有4家外商银行在上海设立机构。其一是汇隆银行,咸丰元年(1851年)成立于印度孟买(后总行移伦敦),同年在广州成立分行,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代理处;其二为阿加剌银行,英印合营银行之一,道光十三年成立于印度,后总行迁至伦敦,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分行;其三为有利银行,它的前身之一为印度·伦敦·中国商业银行,成立于咸丰三年,总行在印度孟买,咸丰四年在上海设立代理处,咸丰七年,印度·伦敦·中国商业银行与亚细亚特许银行(总行设在伦敦)合并改组为有利银行,总行设在伦敦,咸丰十年原上海代理处改为分行;其四为麦加利银行,总行设在伦敦,咸丰八年7月在上海设立分行。据麦加利银行的发起书称,其发起的目的,在于扩充“银行正当业务,以适应澳洲殖民地、英属印度、中国和希腊与小亚细亚以东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贸易需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