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密接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52中文网 www.52zw.net,最快更新甲申天变最新章节!
第94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
自打赴死军进舒城之后,霍山已经是在李四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范围之内,之所以没有分兵去占领,主要是不想过早刺激黄得功。
随着时日的流逝,黄部的装聋作哑明显好是往太子这边靠拢,李四才开始回头往霍山一带渗透。
因为李四的出现,盘踞于霍山的徽商和浙商势力经历了一次空前激烈的商业大战,并且这种商战还在继续。
直到这个时候,两股商业势力才彻底弄明白了李四这个超级大客户的真实身份。
怨不得能一下子拍出百万大单,原来这是太子的人。
如今的局面的明摆着的,太子要想恢复点什么,必然需要的更多,无论是徽商还是浙商,都很清醒的意识到:无论隶属于太子的这股势力是要谋求在江南的正统地位,还是恢复北地,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这个机会大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绝对不仅仅是百万千万级别的交易规模,更不是银钱方面的利润,而是一个机会。
一个属于整个商人行业的机会。
因为和满蒙暗通款曲,晋商飞速崛起,随着满洲人在北方地位的巩固,晋商已经成为整个北中国最大的商业团体,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满蒙各地,都取得了其他商业团体所没有的各种特权和优惠。
当时的商人,尤其是这些已经成一定气候的大行商业团体,起目光之深远远不是现代的小商小贩所能够比肩。
依靠给满蒙势力输送资材而崛起的晋商团体虽然取得重大的商业利益,随之而来的还有褒贬不一的声名。
满蒙和大明王朝互相敌对早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这帮子晋商的所作所为说白了就是资敌,和当年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的互市完全相同。
尤其是在满清进攻山西李闯势力的这些日子,晋商团体甚至直接充当了满洲后勤的角色,源源不断的物资经过晋商之手送到吴三桂的手中。
趁中华虚危之时,蛮族强力入寇的事情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无论是强大的匈奴还是后来的五胡,又有那个能够长久?即便是把骑射之功发挥到极限的蒙古人,算是武力强盛了吧,还不是被赶回长城之外?
满洲人逞一时杀戮抢掠之快,必不能久,只要中华血脉一缕尚存,就能将满洲人打回极北苦寒之地。到时候,那帮子目光短浅的晋商的老账新帐可就要一起算算了。
泱泱神州赤县,亿兆子民,满清肯定长久不了,无论是徽商还是浙商都深信这一点。
如何在这场争斗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才是这些巨商大贾们要考虑的问题。
和太子系人马保持友好的商业关系,能博个大义之名是那是肯定的。在这个时代,商人的口碑比他们的命都重要。
何况还有巨大的商业利润。
万一太子能够取得他应得的地位,那可见不仅仅是利润这么简单了,而是一个利益问题。
利润很有可能转变成利益。
就算太子失败,可他身上大明正统的名义是永远也不会失去的……
这些商人看的到底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徽商和浙商都是想方设法的加强和赴死军之间的关系。
这一次。
最先动下手的是一贯保守谨慎的浙商。
这回登门的是浙商龙头,福瑞隆总号的大东家,潘家的掌门人,潘慎行。
头戴万字巾,身穿低开衩的深青窄袍,露出里头的白护领,腰间的丝带有些陈旧,系了个宽宽大大的扇袋子。
光看外表,这个五十多岁的潘慎行完完全全就是个饱学之士,很难和浙商龙头这样的身份联系起来。
偏偏这个貌似老学究的文雅老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而且是巨商。
在浙西苏南一带,潘家的名号响亮的很,不仅是因为福瑞隆的分号联号遍地开花,更主要是因为以潘家为龙头的浙商在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和徽商不同的是,浙商的侧重点不是商业,他们大多已不再注重低买高卖的商业模式,而是大肆开展工业源头。
当时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商、佣、典、工四种,商就是低买高卖的传统生意模式,以赚取货品的价差为主,佣则是中介的意思抽取佣金。典,从表面上是看是典当行业,其实已经转变成存银放贷的金融模式,完全就是后来票号钱庄的前身。至于这个工,就是开办工厂作坊,雇佣人工,生产之后直接销售。
在大明王朝,尤其是在万历以后的这几十年里,在两浙两江一带,兴办产业雇佣专职工人的生产方式极为普遍。
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这种模式和后世的大工业化生产还有天壤之别,但是已经具备工业化的几个基本要素。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是纯粹的资本产业了。
在资本产业兴起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积累,短时间内很难和传统的低买高卖商业比肩,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之后,这种沉厚积淀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到了这个年头,浙商已经积累巨大的资本(资本不同于普通商业的财富),拥有固定的产业工人,完全具备资本产业的基本特征。
很多人把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其实这种必然之中也隐藏了许多偶然,而洪武皇帝朱元璋整治沈万三就是这许多偶然之中的一个。
当年朱元璋几番打击浙商巨头沈万三,知道把沈万三从肉体上灭亡之后,和沈家有牵连的诸多产业销声匿迹,再不敢浮出水面。
后来沈家后人改为潘姓,依旧不敢在传统商业上和同行们竞争,不得不转向这种投资巨大回报缓慢的资本运作模式。
经过两百年的深厚积累之后,终于成就了今天的局面。这究竟是偶然引起的必然,还是必然中隐含的偶然?恐怕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
朱元璋和沈万三若是看到今日的局面,不知会作何感想?
资本产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和官府以及各种势力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
两百多年前的沈万三吃了大亏,而他的后世子孙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
浙商貌似保守,其实精明的很,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影响大环境,他们已经懂得使大环境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浙东的鲁王朱以海还是潞王朱常淓,都和浙商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位浙商领袖人物虽然是以私人身份接触李四,但他还有一层潞王特使的身份没有表明。
第94章 第一次亲密接触
自打赴死军进舒城之后,霍山已经是在李四能够直接接触到的范围之内,之所以没有分兵去占领,主要是不想过早刺激黄得功。
随着时日的流逝,黄部的装聋作哑明显好是往太子这边靠拢,李四才开始回头往霍山一带渗透。
因为李四的出现,盘踞于霍山的徽商和浙商势力经历了一次空前激烈的商业大战,并且这种商战还在继续。
直到这个时候,两股商业势力才彻底弄明白了李四这个超级大客户的真实身份。
怨不得能一下子拍出百万大单,原来这是太子的人。
如今的局面的明摆着的,太子要想恢复点什么,必然需要的更多,无论是徽商还是浙商,都很清醒的意识到:无论隶属于太子的这股势力是要谋求在江南的正统地位,还是恢复北地,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这个机会大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绝对不仅仅是百万千万级别的交易规模,更不是银钱方面的利润,而是一个机会。
一个属于整个商人行业的机会。
因为和满蒙暗通款曲,晋商飞速崛起,随着满洲人在北方地位的巩固,晋商已经成为整个北中国最大的商业团体,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满蒙各地,都取得了其他商业团体所没有的各种特权和优惠。
当时的商人,尤其是这些已经成一定气候的大行商业团体,起目光之深远远不是现代的小商小贩所能够比肩。
依靠给满蒙势力输送资材而崛起的晋商团体虽然取得重大的商业利益,随之而来的还有褒贬不一的声名。
满蒙和大明王朝互相敌对早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这帮子晋商的所作所为说白了就是资敌,和当年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的互市完全相同。
尤其是在满清进攻山西李闯势力的这些日子,晋商团体甚至直接充当了满洲后勤的角色,源源不断的物资经过晋商之手送到吴三桂的手中。
趁中华虚危之时,蛮族强力入寇的事情历史上不是没有过,无论是强大的匈奴还是后来的五胡,又有那个能够长久?即便是把骑射之功发挥到极限的蒙古人,算是武力强盛了吧,还不是被赶回长城之外?
满洲人逞一时杀戮抢掠之快,必不能久,只要中华血脉一缕尚存,就能将满洲人打回极北苦寒之地。到时候,那帮子目光短浅的晋商的老账新帐可就要一起算算了。
泱泱神州赤县,亿兆子民,满清肯定长久不了,无论是徽商还是浙商都深信这一点。
如何在这场争斗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才是这些巨商大贾们要考虑的问题。
和太子系人马保持友好的商业关系,能博个大义之名是那是肯定的。在这个时代,商人的口碑比他们的命都重要。
何况还有巨大的商业利润。
万一太子能够取得他应得的地位,那可见不仅仅是利润这么简单了,而是一个利益问题。
利润很有可能转变成利益。
就算太子失败,可他身上大明正统的名义是永远也不会失去的……
这些商人看的到底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徽商和浙商都是想方设法的加强和赴死军之间的关系。
这一次。
最先动下手的是一贯保守谨慎的浙商。
这回登门的是浙商龙头,福瑞隆总号的大东家,潘家的掌门人,潘慎行。
头戴万字巾,身穿低开衩的深青窄袍,露出里头的白护领,腰间的丝带有些陈旧,系了个宽宽大大的扇袋子。
光看外表,这个五十多岁的潘慎行完完全全就是个饱学之士,很难和浙商龙头这样的身份联系起来。
偏偏这个貌似老学究的文雅老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人,而且是巨商。
在浙西苏南一带,潘家的名号响亮的很,不仅是因为福瑞隆的分号联号遍地开花,更主要是因为以潘家为龙头的浙商在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和徽商不同的是,浙商的侧重点不是商业,他们大多已不再注重低买高卖的商业模式,而是大肆开展工业源头。
当时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商、佣、典、工四种,商就是低买高卖的传统生意模式,以赚取货品的价差为主,佣则是中介的意思抽取佣金。典,从表面上是看是典当行业,其实已经转变成存银放贷的金融模式,完全就是后来票号钱庄的前身。至于这个工,就是开办工厂作坊,雇佣人工,生产之后直接销售。
在大明王朝,尤其是在万历以后的这几十年里,在两浙两江一带,兴办产业雇佣专职工人的生产方式极为普遍。
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这种模式和后世的大工业化生产还有天壤之别,但是已经具备工业化的几个基本要素。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已经是纯粹的资本产业了。
在资本产业兴起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积累,短时间内很难和传统的低买高卖商业比肩,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之后,这种沉厚积淀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到了这个年头,浙商已经积累巨大的资本(资本不同于普通商业的财富),拥有固定的产业工人,完全具备资本产业的基本特征。
很多人把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其实这种必然之中也隐藏了许多偶然,而洪武皇帝朱元璋整治沈万三就是这许多偶然之中的一个。
当年朱元璋几番打击浙商巨头沈万三,知道把沈万三从肉体上灭亡之后,和沈家有牵连的诸多产业销声匿迹,再不敢浮出水面。
后来沈家后人改为潘姓,依旧不敢在传统商业上和同行们竞争,不得不转向这种投资巨大回报缓慢的资本运作模式。
经过两百年的深厚积累之后,终于成就了今天的局面。这究竟是偶然引起的必然,还是必然中隐含的偶然?恐怕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
朱元璋和沈万三若是看到今日的局面,不知会作何感想?
资本产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和官府以及各种势力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
两百多年前的沈万三吃了大亏,而他的后世子孙自然不会再重蹈覆辙。
浙商貌似保守,其实精明的很,采取比较隐晦的方式影响大环境,他们已经懂得使大环境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浙东的鲁王朱以海还是潞王朱常淓,都和浙商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位浙商领袖人物虽然是以私人身份接触李四,但他还有一层潞王特使的身份没有表明。